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标志的NFT,去年成功引爆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抛开NFT金融化的议题,其实,NFT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已经多点发力。数字化浪潮赋予非遗数字化转型新的机遇,也将带动千亿级市场增长。
作为数字经济时代标志的NFT,去年成功引爆资本市场,互联网巨头纷纷入局。抛开NFT金融化的议题,其实,NFT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数字化转型过程中已经多点发力。数字化浪潮赋予非遗数字化转型新的机遇,也将带动千亿级市场增长。
在市场潜力和产业发展机遇背后,我们同样需要冷静思考,应对非遗保护中存在的各种问题,以求实现非遗的可持续发展。
一、非遗保护中一些问题亟需解决
(1)非遗权利人溯源困难
中国目前共有1557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地方非遗项目更是不计其数,创作主体泛化、创作时间持续以及传统的口述传承方式等问题使得非遗产品的知识产权保护在实践中面临溯源难题,发生纠纷时举证艰难,“泥人张”侵权案就是非遗产权保护领域的典型案例。
(2)非遗数字产权保护受阻
数字技术和线上经济的发展,推动了非遗产业数字化转型,3D建模、动作捕捉、AR/VR等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强化了非遗文化数字感染力,电商、直播、短视频、体感交互游戏成为非遗破圈新方式,《2021非遗电商发展报告》显示,14个非遗产业带在天猫上年成交额过亿,逐渐呈现规模效应。
数字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知识产权及其开发保护,数字技术在非遗文化产业中的深入应用使作品发售呈现明显的网络化、无形化特点,给非遗产权认定、证据收集、活化传承带来了很多难题,知识产权缺位造成侵权现象时有发生,非遗传承人及产业主体的经济效益受到不法侵害,严重影响非遗文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3)非遗便利资产化受限
2022年5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强调了文化数字资源的社会和经济双重价值,但数字资源变现同样面临双重困境。一方面,非遗数字化新技术、新方法、新业态不断涌现,权利主体将非遗资源资产化运作时,应当积极以数字技术激发文物价值阐释传播,目前很多非遗开发项目尚未形成成熟的产业链,开发方式传统,成本高、规模小,难以兼顾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另一方面,非遗知识产权交易体系尚未成熟,仍存在信息孤岛、产权交易主体间缺乏信任、交易链条冗长、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文博机构授权相关市场力量研发优质非遗资源进行变现的方式仍有待进一步完善。
二、NFT技术为非遗确权提供可能
NFT(Non-fungible Token,非同质化代币)是一种记录在区块链上的数字资产所有权,可用于虚拟数字资产和现实资产的兑换,具有唯一性、可追溯性、不可分割性、不可篡改性,目前已被广泛应用于游戏、体育、艺术、收藏等领域。2021年NFT席卷全球资本市场,生态迅速扩张,根据 NonFungible.com数据,2021年NFT交易额达176亿美元,同比增长21350%,销售量同比增长1836%,均价和市场规模也呈爆炸式增长,2022年依然热度不减,前景可期。
笔者课题组2022年6月29日网络首发了一篇名为《基于NFT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研究》的文章,以非遗数字资源为研究对象展开讨论,专门从知识产权保护和便利资产化两个角度介绍NFT为非遗保护问题带来的新解决方案,既保障了区块链技术对非遗知识产权和溯源流通的支持,也通过非遗数字化变现带来了新的经济价值。
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NFT因其资源的唯一性和不可篡改性,避免了因复制成本低造成的版权主体模糊问题,促进了多元开发主体的合作,实现了可溯源的非遗数字资源开发。每个NFT作品的铸造主体、项目信息、开发环节公开透明,其诞生以来的每次交易所有权变更情况都被清晰记录,这一基于共识机制的确权方法在法律保护较为乏力的情况下行之有效,各创作主体的知识产权得到有效保护,对激发民间创作活力,促进非遗资源的生产、传播和利用具有推动作用。另外,NFT技术可以解决非遗分布零散与集中管理的矛盾,不同主体的非遗资源通过链上整合避免了重复建设,实现了非遗资源的扁平化管理与动态更新,有助于在保障权利主体的同时实现国家文化专网平台上的关联聚合。
在便利资产化方面,作为新一代消费主力的Z世代人群,认可传统文化的美学价值,非遗文化资源的价值空间被重新审视。NFT作为一种文化创新载体,能够让传统文化资源以更年轻鲜活的方式呈现出来,实现非遗资源的价值多样化,使包括文化遗产部门在内的非营利性公共文化服务机构进入文化数字化产业生态之中,在确保知识产权的同时可以实现非遗数字资源的资产化运作,并将产生的收益用于提供更广泛和更深入的服务。NFT将非遗文化融入时代语境,通过当代表达赋予了新的发展活力,助力非遗文化焕发出新的生机。
NFT将文化资源转化为可溯源、可交易的资产,促进了非遗知识的生产、共享和关联聚合,联通了现实世界和虚拟世界的数字资产交换,为元宇宙环境下建设非遗文化生态系统、经济系统提供了路径参考。
三、“元宇宙+非遗”的不断探索
“元宇宙+非遗”的可能性正在被不断探索,通过元宇宙,非遗产业实现了供给侧资源的迭代优化,数字文化产业大发展。
(1)非遗数字场景
元宇宙时代非遗数字场景的构建能够让用户随时随地一睹非遗风采,充分满足“全过程、多角度”非遗产品需求。非遗与元宇宙的联动将非遗信息、行为解构重组,增加了用户对非遗活动参与性、互动性的理性关照,创新了非遗文化传播路径,充分挖掘了非遗数字化潜力,展现了非遗文化的多元魅力,把一些较为晦涩艰深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永久保存,之后依托于数字化管理的模式开展相应的保护工作。典型应用场景的拓展为文化机构切入元宇宙提供了全新的解题思路,依托元宇宙,非遗文化进一步拉动了信息消费,促进数字文化产业向纵深发展。
(2)非遗数字人
《虚拟数字人深度产业报告》数据显示,2030年中国虚拟数字人规模将达到2700亿元,作为新媒介角色将被广泛应用于元宇宙新生态。非遗传承人是非遗保护的重要一环,参与并见证了非遗的历史变迁,随着现代社会发展对传统非遗的影响,非遗传承人逐渐趋向老龄化,非遗供给日渐乏力。可视化呈现的非遗数字人使传承人“分身有术”,在减少人力成本的同时降低了出错率,富于个性化的表现,更加生动有趣,以年轻化的语态和独特的叙事风格吸引观众的眼球,将非遗故事娓娓道来。
(3)非遗数字藏品
NFT对经济市场的刺激不可忽视,因而国内各大平台纷纷推出了非遗NFT项目,将非遗作品制作成数字藏品进行发售。鲸探、幻核等国内头部交易平台发售的热门非遗数字藏品项目都取得了不俗成绩,除了将非遗制作为数字藏品直接发售外,也有人将其作为实体非遗产品的赠品,非遗文化产业规模迅速扩张。非遗+NFT的变现方式激发了各主体的非遗创作激情,为非遗IP带来新的增长空间,有利于非遗文化在数字化时代实现永久保存和广泛传播。
前面三点是“见人见物见生活”的非遗保护思想在元宇宙中的映射,元宇宙为非遗保护与传承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在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背景下,非遗内容生产和流通途径拓展,空间场景进一步更新,元宇宙经济系统之一的NFT成功助力文化机构数字化转型,成为推动数字文化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是讲好中国故事、谱写中华文化知识体系的驱动力。
此外,我们在看到NFT、元宇宙为文化传承带来技术支撑和产业赋能的同时,也要清醒认识到元宇宙治理体系的不完善,资本控制风险、数据安全管辖、伦理道德挑战都是其背后隐忧,数字文化产业底层逻辑和顶层设计也面临巨大的深层次变革。在文化数字化与元宇宙化进程中,要时刻牢记技术为体、文化为魂,兴利除弊方能避免掉入“技术崇拜”的陷阱中,保持包容审慎的监管原则和治理方案,积极完善以智能合约为核心的技术自治和以法律道德为核心的法律他治二元治理模式,以“技术—法律”二元保护机制防范技术和产业风险,找到产业赋能与忧患矛盾之间的最优解,促使元宇宙成为人类文明的另一片星辰大海。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娱乐公司买比特币_jpm虚拟货币是骗局吗
白话区块链早报:Solana市值超过索尼和美敦力,全球资产市值排名升至第165位
白话区块链早报:比特币本周表现优于标普500指数、纳斯达克指数和道琼斯指数
投行巨头高盛持有价值超2500万美元的灰度和富达的以太坊ETF
Memecoins 是本次牛市获利的跳板吗?
美FBI调查欺诈性交易平台Bitkanant涉及500万美元加密货币杀猪盘案件
香港立法会议员严刚:香港应在虚拟资产交易的定价权上获得一定分量发言权
一览当前比特币监管的全球格局
什么是加密叙事?2024 年热门叙事盘点
白话区块链早报:以太坊ETF过去一周交易量超16.3亿美元,创下自推出以来单周交易量最高记录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