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重塑引发“混乱”,Maker创始人想把名字改回来了……
9 月 18 日,老牌 DeFi 龙头 Maker 正式完成了品牌升级与重塑,在更名为 Sky 的同时还启动了 “从 MKR 到 SKY”、“从 DAI 到 USDS”的代币迁移。
时隔一个多月,或是由于原品牌 Maker 早已深入人心,原代币 MKR 及 DAI 也早已累积了较为广泛的应用场景,该协议向新品牌及新代币的迁移进程似乎并不太顺利。
Dune 数据显示,截至发文约有 9 亿枚 DAI 已完成向 USDS 的迁移,仅占当前 DAI 总供应量(58 亿枚)的约 15.5%;约有 91880 枚 MKR 已完成向 SKY 的迁移,仅占当前 MKR 流通供应量(868478 枚)的 10.6%。
与此同时,许多用户也在社区内表达了对新品牌下新代币的效用(比如 Seal)、功能(比如 Activation)、供应情况(比如 Early Bird 空投)、生态定位(比如与 Spark 等各个 Star 之间的关系)的信息困惑,认为品牌的重塑反而模糊了协议定位,对社区共识的凝聚存在负面影响。
从币价走势来看,市场对于 Maker 的升级也并不感冒,尤其是考虑 Aave、Uniswap 等老牌 DeFi 协议近期都曾有过或长或短的亮眼表现,MKR 的币价(与 SKY 存在固定比例兑换关系,因此依旧可反映协议市值)则是一路走低。
昨日晚间,或许是意识到了品牌重塑的不够成功,Maker 创始人Rune Christensen 于个人社交媒体发布长文,谈论了将品牌重回改回 Maker 的可能性……
在谈及社区出现“信息混乱”之时,Rune 表示:“使用 Sky 作为协议、代币和前端的名称,确实增加了一些混乱。现在我们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清楚 DeFi 社区对 Maker 品牌的热爱。用户仍信赖着这个品牌,及其代表的稳定性、安全性……很多人仍承诺持有 MKR,而非升级至 SKY。”
就此,Rune 简述了自己对于重启 Maker 品牌的初步构想。简而言之,Rune 希望将 Maker 定位为后端的去中心化协议,而把 Sky 定位为基于 Maker 的前端 DeFi 产品,在此框架下:
可以看出,Rune 现在是既想保留 Sky 这个全新品牌,又不愿放弃 Maker 品牌过往所积累的影响力……在这一设想下,唯一未被 Rune 提及的是似乎是新的治理代币 SKY,似乎 Rune 是想用 MKR 重新取代 SKY 的效用。
在阐述完自身设想之后,Rune 还提到希望社区就重启 Maker 品牌的潜在可能性进行投票,当年拟议的几种选项如下:
Rune 最后强调,恢复 Maker 品牌目前仅处于初步设想阶段,接下来仍需一定时间以供社区充分讨论,然后计划于 10 月 25 日举行社区电话会议。社区电话会议之后,Rune 将整合所有反馈,并将此议题推进至社区投票(需要多轮),投票拟于 10 月 28 日开始,如果获批,将在 11 月 4 日开始的一周内执行多选项投票。
纵观加密货币行业的发展历史,品牌重塑并不罕见,但像 Maker 这般“先是彻底放弃一个已积累极高声誉的原有品牌,随后又反悔想改回来”的操作实属稀奇……Odaily 星球日报将继续关注该事件的最新动态,并及时跟进报道。
免责声明:
本文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构成本平台的投资建议,本平台不对文章信息准确性、完整性和及时性作出任何保证,亦不对因使用或信赖文章信息引发的任何损失承担责任
Vitalik 与 Balaji 的十大预测:加密、AI 与未来秩序
白话区块链早报:Coinbase高管表示BTC和黄金已并列成为两种最主要的通胀对冲工具
白话区块链早报:Santiment数据显示比特币ETF录得特朗普就职以来最大单周净流入,机构推动反弹
Arthur Hayes:特朗普政策转向,比特币底部确认,引爆加密市场新行情?
白话区块链早报:Decrypt数据显示比特币第四次减半后迄今仅上涨43.4%,远低于前三次减半后的市场表现
白话区块链早报:富达表示上市公司购买导致交易所比特币供应量下降至 2018 年 11 月以来的最低水平
白话区块链早报:比特币触及近七周高点,加密货币总市值回升至2.91万亿美元
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