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區塊鏈監管查詢平台

繁體中文
下載WikiBit

Web3經濟中的所有權真實存在嗎?

Web3經濟中的所有權真實存在嗎? WikiBit 2022-10-07 08:00

如何判斷我們購買的代幣,是否真的代表了資產所有權?

  目前許多主流敘事認為,以區塊鏈技術為基礎構建的 Web3 產品,能夠通過發行代幣賦予用戶以真正的資產所有權。如區塊鏈遊戲可以將傳統遊戲中的遊戲資產,由遊戲公司託管變為玩家自己持有;而 NFT 技術則賦予創作者以真正的作品所有權,並可以據此對創作者進行更好地激勵。

  的確,區塊鏈技術解決了傳統資產的託管問題。但在失去中心化機構的幫助後,構建鏈上所有權其實遇到了更多問題,這些問題一方面導致了用戶權益被侵害,另一方面也為一些項目方進行監管套利提供了操作空間。

  因此,本篇文章就將重點集中在所有權經濟的基礎問題上,探討哪些代幣真的可以代表資產所有權,而哪些代幣其實是比傳統 Web2 更加中心化的強信任資產。

持有代幣不等於擁有資產所有權

  許多人會習慣性地將持有代幣等價為獲得資產的所有權。如持有某個項目的治理代幣,就好像獲得了對該項目的所有權;持有某個鏈遊的 NFT,就獲得了對該遊戲裝備的所有權。

  然而代幣並不天然等價於資產,很多時候代幣就像現代漢語中「票」的概念一樣,只是一種可被用來承載各類不同資產的通用媒介。隨著其被用於承載各種不同的權利與義務,這種通用媒介才會進一步演變成具體的資產類別。

  因此,附著在代幣上的各種具體權利,才是決定其成為哪類資產的核心要素。目前市場中簡單的將持有代幣等價於賦予用戶以某某所有權的敘事,其實都具有一定的誤導性。

  就像一張演唱會門票之所以有價值,不在於你手中那張印刷精美的紙片,而取決於主辦方在未來交付一場演出的承諾;一張銀行存單之所以有價值,也不在於你手中蓋有銀行印章的紙條,而是來源於其在一定時間後還本付息的義務。

  而如果他們不按照當時訂立的契約履行交付演出或兌付資金的承諾,其所在的司法體系就會讓其付出更加高昂的代價。這其實才是絕大多數權利之所以能夠成立的原因,就是當這個權利被侵犯後,能夠有相應的暴力機構來為被侵犯人提供救濟服務。

  並不是你單方面宣佈或定義了一個權利,這個權利就能真的存在。所有沒有救濟措施的權利,本質上都是一紙空文,也必然不會受到他人的尊重。這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無救濟則無權利(A right without remedy is not right)。

  因此,如果沒有對資產相關權利的有效保護措施,那麼其實很難說用戶真正獲得了資產的所有權。

哪些代幣真正具有資產所有權?

  下面,我們將通過分析幾個典型的鏈上資產類別,看看哪些是真正能夠代表所有權的代幣,而哪些只是精心包裝的中心化資產。

治理代幣

  雖然 Web3 專案並不以股份公司的形式而存在,但其發行的治理代幣,卻經常被等同於 Web3 專案的所有權憑證。然而實際情況是,許多治理代幣都與股票有著非常大的區別,這種差異主要體現為兩點:

  一是治理範圍的差異。公司股票所代表的治理權,往往可以直接或間接的對人事、財務等一切事項作出決議。而許多 Web3 項目的治理權卻是「有限」治理權,這些治理權雖然可以投票修改一些協議的參數,但卻無法阻止項目方轉移專案金庫中的資金。

  二是執行過程的差異。雖然治理代幣的持有者可以對議案作出決議,但對決議的執行依然要依靠專案團隊主動進行。但如果這些項目方並不真正履行自己的義務,治理代幣的持有者往往也無能為力。

  因此,判斷治理代幣是否真能代表 Web3 專案的所有權,至少需要滿足兩個條件:一是治理權不能受限,凡是不能決定協定金庫使用方式的治理權,都可以近似視為假的治理權;二是治理通過的決議,能夠在鏈上得到自動執行。

  雖然要求全部採用鏈上治理的難度很大,但鑒於目前治理的執行過程很難獲得司法體系的保障,因此鏈下執行的治理權事實上都處於不受監管的裸奔狀態。根據「無救濟則無權利」的原則,這種缺乏有效救濟手段的權利往往很難受到保障。

  因此僅從信任假設的強弱來說,目前無法通過鏈上實施治理的治理代幣,其中心化風險相較於有法律保護的公司股票往往更高。

  不過雖然難度較高,但目前依然有不少 Web3 項目能夠依靠全面的鏈上治理實現治理權的去中心化。

  最典型的案例來自於 DeFi 領域。以 Compound 為例,其治理過程基本實現了全鏈上治理。從下方截圖中我們可以看到,Compound 用於表決的治理提案並不是文字形式,而是都以電腦可以直接執行的代碼來提交,一旦表決通過,治理合約就會依據已經寫好的邏輯自動實施部署。

  這種純鏈上的治理過程消除了對團隊嚴格執行表決結果的信任假設,做到了真正意義上的去信任化。因此,這類治理代幣的持有者,才能算是真正意義上取得了這個專案的部分所有權。

遊戲裝備

  與治理代幣類似,許多鏈遊的 NFT 雖然解決了傳統遊戲中遊戲裝備的託管問題,但對於這些 NFT 在遊戲中的使用方式,卻依然需要依靠專案方運行的中心化伺服器提供保障。

  因此判斷鏈遊 NFT 是否真的代表資產所有權,其實也可以概括為兩個關鍵指標:一是這些 NFT 是否被遊戲運營方託管;二是遊戲的核心邏輯是否上鏈。

  其中第一條絕大部分鏈遊都可以符合要求,即便有些 NFT 在參與遊戲時採用了託管模式,但使用者依然可以隨時將 NFT 提取到鏈上。

  而更為關鍵的是第二條。目前許多鏈遊由於底層公鏈性能的限制,不得不將遊戲的核心邏輯運行在鏈下伺服器中。這時一旦項目方對相關代碼進行更改甚至停服跑路,用戶資產的遊戲功能也將一夜歸零。因此採用這種架構的遊戲很難說通過 NFT 使用戶獲得了遊戲裝備的真正所有權。

  而想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不但需要鏈游開發團隊的積極配合,更關鍵的是底層公鏈的性能能夠得到大幅度地提高。值得欣慰的是,目前已經有許多擴容方案如 StarkNet 以及 Arweave,正在嘗試開發將遊戲主要邏輯都部署在鏈上的「全鏈鏈遊」。如果這個方向在未來真的能夠走通,才算在真正意義上解決了遊戲玩家無法獲得遊戲資產所有權的問題。

金融資產

  金融資產可以說是目前實現用戶所有權最為成功的一個細分類別了。由於金融資產中的債權可以很方便地通過智慧進行程式設計,因此這類債權憑證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去信任化,不依靠鏈下司法系統也能很好的保障用戶所有權。

  這類典型代幣包括 Compound 發行的 cToken,Aave 的 aToken,以及 Uniswap 的 LP Token(V2 版本)或 LP NFT(V3 版本)等。這些代表金融債權的代幣的持有者,可以隨時從相關的合約金庫中,按約定數量贖回自己的資產。既不需要指望專案方信守承諾,也不需要鏈下的司法系統提供救濟措施。

  除此以外,以 USDT 與 USDC 為代表的中心化穩定幣,雖然並沒有解決資產的託管問題,並且要依靠比較強的信任假設(信任託管方,並且信任美國政府不會查封託管帳戶)。但由於其中涉及的信任主體如 Circle、Tether 等一定程度上接受了鏈下司法系統的監管和保護,導致用戶的託管資產處於一定程度的監管範圍內,依靠傳統的方式,相對較好地保護了用戶的資產所有權。

「鏈改」資產

  上文幾個資產類別都由原生的區塊鏈全隊打造,但在最近兩輪熊市中,市場還出現了不少所謂的「鏈改」項目。這類專案的構建方式,基本都可以概括為鏈下資產的憑證上鏈(不是真資產上鏈),同時這些資產對應的權利,也基本需要依靠傳統的司法體系進行保障,當然也無法做到完全的去信任化。

  因此判斷這類鏈改代幣是否真能賦予用戶以所有權,也不能僅僅通過分析其所謂代幣經濟,而是要看其權利是否能夠得到鏈下司法體系的有效保護。所以這類項目雖然發行了代幣,但從其實質上來講,可能更應該歸類為 Web2 項目更為合適。

謹防概念套利或監管套利

  這裡之所以要花費大量篇幅梳理關於所有權的相關概念,主要是因為在之前牛市中出現了太多通過所有權概念進行概念套利或監管套利的行為。

  回顧過去兩年多的歷史可以發現,許多項目發行的治理代幣往往只具有受限制的治理許可權(管不了錢),而二級市場卻依然不吝於對其按照股票的估值標準進行炒作。

  而主打 X2E 概念的各類 GameFi 鏈遊,也大多需要依靠中心化伺服器運行遊戲的核心邏輯。一邊打著賦予用戶所有權的旗號發行代幣和 NFT 獲取收入,一邊自己牢牢掌控著遊戲世界中的生殺大權。不但可以隨意修改遊戲規則,甚至可以不受制約的轉移項目資金,可以說將 Web3 的優勢(沒有監管)與 Web2 的特點(中心化)進行了完美結合,實現了項目方利益的最大化。

  以上這些都可以歸類為典型的監管套利行為。

  我們在構建一個 Web3 專案時,其核心目標不應是簡單的進行資產上鏈或者發幣,而是希望通過區塊鏈技術更好地解決之前難以解決的信任問題,進而不斷增加各參與方的信任程度,降低構建信任的成本,這些才是 Web3 項目能夠提高效率的根本原因。

  鏈上發行的代幣並不一定是去中心化資產,甚至有可能只是包著 Web3 外衣,進而進行監管套利的無監管 Web2 資產。

  如果不在增信上下功夫,而僅僅將重心放在代幣經濟的設計上,不但容易引起金融泡沫,甚至都無法向用戶交付一個真正代表所有權的資產類別,那麼一切關於 Web3 的所有權經濟更是無從談起。

免責聲明:

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構成本平台的投資建議,本平台不對文章信息準確性、完整性和及時性作出任何保證,亦不對因使用或信賴文章信息引發的任何損失承擔責任

  • 加密代幣價格轉換
  • 匯率換算
  • 購匯計算
/
當前匯率
可兌換金額

0.00